特定型号梳子的齿深主要通过影响加样量、样品扩散程度、条带清晰度、分离效果以及凝胶结构稳定性来对电泳效果产生影响,具体如下:
加样量
样品扩散
条带清晰度
齿深较深:由于样品在深孔中扩散相对严重,进入凝胶后条带可能会变宽,并且深孔使样品在凝胶中的分布相对较分散,导致条带的边缘不够清晰,影响对条带的观察和分析,尤其对于分子量相近的样品,可能难以准确区分。
齿深较浅:浅孔使样品在凝胶中的起始分布相对集中,经过电泳分离后,条带相对狭窄且边缘清晰,能够提高分辨率,更有利于区分不同分子量的样品条带,对于需要精确判断条带位置和大小的实验,如 DNA 片段的精确分析,浅齿梳子更具优势。
分离效果
齿深较深:深孔为样品提供了更多的分离空间,对于一些分子量较大或结构复杂的样品,在电泳过程中可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离,减少因空间限制导致的分离不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离效果。
齿深较浅:浅孔提供的分离空间相对有限,对于一些复杂样品或高分子量样品的分离可能不够充分。但对于分子量较小且结构简单的样品,浅孔通常能够满足分离要求,并且由于其限制了样品的扩散,反而可能使分离效果更好,条带更加集中。
凝胶结构稳定性
齿深较深:深齿梳子在插入和拔出凝胶时,对凝胶的损伤相对较大。一方面,插入时可能会使凝胶内部产生较大的应力,导致凝胶结构出现微小的裂缝或不均匀性;另一方面,拔出时也更容易拉扯凝胶,使加样孔周围的凝胶结构变得疏松,这些都会影响凝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进而影响电泳过程中电场的均匀性和样品的迁移行为,降低实验的重复性。
齿深较浅:浅齿梳子对凝胶的损伤较小,插入和拔出过程中引起的凝胶结构变化相对轻微,凝胶表面相对平整,内部结构也较为均匀,能够更好地维持电场的均匀性,保证样品在电泳过程中的迁移行为较为稳定,从而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