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粉尘监测仪确实是通过物理方法探测粉尘,然后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显示。
目前主流的粉尘监测仪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工作原理:
这是目前便携式、在线式粉尘监测仪最主流的技术。
基本原理: 仪器内置一个激光发射器,发出稳定的激光束。当空气中的粉尘颗粒通过激光束时,会散射激光。颗粒物的大小和数量不同,散射光的强度和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工作流程:
采样: 泵吸入待测空气样本。
照射: 样本经过激光照射区。
探测: 高灵敏度的光电探测器(通常在特定角度,如90°)收集被粉尘散射的光线。
转换: 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计算: 内置的微处理器(数码核心)根据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 等理论模型,通过分析电信号的强度和脉冲次数,计算出粉尘颗粒的质量浓度(如mg/m³或μg/m³)和数量浓度。
显示: 最终将数字结果显示在屏幕上或输出到数据记录系统。
优点: 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可连续实时监测、体积小。
缺点: 测量结果受颗粒物材质、形状、颜色等因素影响,通常需要校准。
应用: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PM2.5/PM10监测仪)、工业过程控制、环保现场快速检测。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环境监测站等需要标准参考数据的场合。
基本原理: 利用β射线(电子流)穿过特定物质时会被吸收衰减的特性。
工作流程:
采样: 泵将空气抽取到一张干净的滤带上。
测量: 首先,一个低能量的β射线源(如C-14)发射射线,穿过干净的滤带,探测器测量初始的射线强度(I₀)。
捕集: 空气持续抽过滤带,粉尘被截留在滤带上。
再测量: 同一束β射线再次穿过附着有粉尘的滤带,探测器测量衰减后的射线强度(I)。
计算: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射线强度的衰减量与截留粉尘的质量成正比。处理器通过计算 (I₀) 和 (I) 即可得出精确的粉尘质量。
显示: 得出浓度值并数字化显示。
优点: 测量结果直接与粉尘质量相关,不受颗粒物化学成分、颜色等因素影响,精度高,被作为标准方法。
缺点: 需要定期更换滤带和放射源,无法实现秒级实时响应(通常是小时均值),设备相对昂贵和复杂。
应用: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科研校准。
这是一种非常高精度和质量敏感的技术。
基本原理: 空气被抽入一个装有微小空心锥形管的采样管。这个锥形管在其谐振频率上高速振荡。当粉尘颗粒沉积在滤膜上时,质量增加会导致振荡频率下降。
工作流程:
采样与沉积: 颗粒物被收集在振荡锥形管末端的滤膜上。
监测频率: 仪器持续精确地监测锥形管振荡频率的变化。
计算: 频率的变化量(Δf)与沉积的粉尘质量(Δm)有严格的数学关系(Δm ∝ Δf)。通过测量频率变化即可直接、实时地计算出质量浓度。
优点: 实时性强、精度高、直接测量质量。
缺点: 设备非常昂贵,维护成本高,对操作人员要求高。
应用: 科研、基准监测、超低浓度测量。
基本原理: 主要用于工业管道粉尘监测。当粉尘颗粒在管道中与管壁摩擦或相互摩擦时,会携带电荷。通过测量粉尘颗粒流动所产生的静电电流或电势来间接反映粉尘浓度。
优点: 坚固耐用、适合高温高压高湿等恶劣工业环境、价格低廉。
缺点: 测量结果易受物料特性、流速、湿度等影响,精度相对较低,通常用于相对浓度趋势监控,而非精确绝对值测量。
总结对比
原理 | 优点 | 缺点 | 主要应用 |
---|---|---|---|
激光散射法 | 响应快、实时、便携、成本适中 | 需校准、受颗粒物特性影响 | 室内/室外空气、便携检测、工业安全 |
β射线吸收法 | 精度高、直接测质量、不受成分影响 | 非实时、有放射源、维护复杂 | 环境监测站、标准方法、科研 |
微量振荡天平法 | 精度高、实时测质量 | 极其昂贵、维护要求高 | 高科研、基准监测 |
静电感应法 | 耐恶劣环境、坚固、成本低 | 精度低、易受干扰、需标定 | 工业管道粉尘浓度趋势监控 |
所以,当您看到一款显示数字的粉尘监测仪时,它极有可能采用的是激光散射原理,其内部通过“物理探测(光散射) + 信号转换(光电转换) + 数字处理(微处理器计算)"的方式,最终将粉尘浓度以清晰的数字形式呈现给您。